工作的时候早起,休息的时候睡到很晚,这样的习惯可能并不会达到期待的解除疲劳的效果。打乱日常的睡眠习惯、使人体生物钟产生偏差,有使糖尿病以及心脏疾病风险增高的可能性在新的研究中被显示出来。
执笔者的美国匹茲堡大学的Patricia Wong评论说,“社会性时差混乱(social jetlag)是指个人生物学上的昼夜节律(体内生物钟)和社会性分派的睡眠时间产生的偏差。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显示,社会性时差混乱和肥胖以及心血管机能低下有关联”。
这个见解刊载于11月18日的《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电子版。
此次的研究是以在家里以外每周25小时以上工作的30~54岁的健康男女447人为对象。对象人群除终日佩戴用来记录睡眠时间和活动时间的腕带以外,还要求填写关于运动以及饮食生活的调查问卷。
其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对象人群(约85%)和平日相比,休息时的睡眠时间均有延长。剩下的15%正相反,休息时反而起的更早。
此外,平日和休息时睡眠时间差很大的人,可看到其胆固醇值和空腹时胰岛素值差,胰岛素反抗性高,腰围很大,BMI高的倾向。这个“社会性时差混乱”和代谢参数恶化的关联,在身体活动度以及热量摄取量等的生活习惯因素被补正后也同样被认可。
Wong氏对此做了下述说明,“此次的研究,显示出对那些睡眠模式平日和休息时没有极端差别的健康劳动者,有社会性时差混乱后,也会对代谢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像这样的代谢系统的变化,会对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产生影响”。
但是,此次的研究所认定的关联性,并不是用来证明睡眠时间偏差和这些代谢系统疾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的东西。
Wong氏又指出,“这次的见解如果在今后再一次的再现的话,现代的工作方式和社会性义务对睡眠和健康究竟有怎么样的影响,可能会成为社会全体思考的问题”。此外,“对于劳动者以及他的家属,实施关于昼夜节律以及生活时间的重要性的职场教育,以及让其注意到这样的问题的存在的对策等为焦点,也有临床介入的可能性”。